帕维奇是个非常独树一帜的小说家,《君士坦丁堡的最后之恋》也是这位作家的杰出作品之一,这部小说在2016年也出过一次精装本★★■★。然而,最近推出的这个“超级精装本”★■◆,实在是让人无法接受◆■。作为一部篇幅并不长的小说★◆◆★◆■,新套装将小说和塔罗牌卡片匣装在一起★★◆,定价达到了惊人的288元。有这钱,买点什么不好呢。如果有喜欢帕维奇的读者◆■,那么也建议购买2016年的版本。
这是一种新现象和新的香港故事叙述视角——这种新移民现象是新世纪以来才普遍出现的■★■,因此它跟老一辈南下香港、书写香港故事和城市寓言的文人们完全不一样,我觉得这种新经验是八零后和九零后才能把握的◆◆;新移民身份认同的游移性在香港本地也是处于边缘空间的话题。因此这种经验也不是香港本土书写者可以很好体会的。我更愿意将其放到内地人的香港书写脉络当中(非东方主义的视角),而这个脉络现在还着墨寥寥,我觉得这种视角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说实话,这本短篇小说集让我感到挺亲切的。作者是一位“港漂■■★★”多年的九零后,虽然体裁是小说★◆■,但我能从中看出她对香港的敏锐观察。由于我在香港边上出生长大,我也曾“港漂”过■◆★,我在生活中也认识不少与作者书里相似的横跨两地的主人公——母亲孤注一掷要嫁到香港,父亲在香港仅是底层,孩子却要在香港艰难立足■◆■◆;居住在“鸽子笼★◆■■◆★”里面的绝望“港漂”◆★◆■◆;“港漂”身份的不确定性……虽然我身边的故事没有小说里那么有戏剧性★◆,但这恰恰发生在无数人身上(这也是我个人特别想表达的事情之一)。而且,这些经验却在主流话语空间里甚少有人会去整理讲述,我觉得《危险动物》讲了许多我想表达的经验。
对于非草间弥生“发烧友◆■◆◆”的读者来说★■,则可以从草间弥生的经验中看到诸多属于所有人的共通的悲欢。比如■◆■★,她写到如何逃离她的原生家庭◆■,也写到她患病的经历——生老病死,这正是我们共同的人生。而最为宝贵的★■★,或许正是草间弥生在经历这一切之后仍然生机勃勃的能量,她在书的结尾仍然这样感叹道:人生真是太精彩了,一想到此,我有时会全身发抖。
退一步说,这个定位本身就是冲着收藏和精装设计去的■★◆■◆★,作为一件设计品而非普通书籍出现在书架上,那或许也无可厚非。不过,就实用性而言,二十几张超大号的塔罗牌◆◆■◆★★,实在不知道究竟能开发出什么样的使用方法,就设计感而言的话★★★★,不知道读者们会不会愿意把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朋友,总之,看到里面塔罗牌的这个殡葬用品般的质感、诡异的配色和令人羞涩的字体设计★★■■,我是送不出手的◆★。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质疑生活的时刻,而且★■,往往是那些最宝贵的事物最容易遭受质疑,例如——家庭是什么◆◆★★★■?朋友究竟是什么?爱是什么,或者成功指的又是什么?当我们无法得到确切答案的时候,或者说,当我们用理性归纳出的描述并不足以支撑摇摇欲坠的内心时■◆◆■,这些概念就很容易发生变化◆★◆。然而,我们或许忽视了一点,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要逻辑与概念给出解答,有些事情的存在,用感性的方式去接触它会更加适宜。《男孩◆★★、鼹鼠、狐狸和马》就是这样一部绘本■■。它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荒野里遇到鼹鼠、狐狸和马的故事,同行路上,每个人都有着难以解脱的内心郁结★★★■◆■,然而,在友情的支撑下■◆★★,他们依靠着温情的火苗,在荒野中探索着更远的远方★◆■◆■。
就是这种短短的对话★◆,驱散着荒野中的孤独。有时我们会觉得这种对话简略而肤浅,但正是这种故事能够唤醒我们重新拥抱世界的感觉。另外,作为绘本图书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本书的插画也很有风格,结合了水墨与西式水彩。对于任何年龄段的读者来说■★◆,它都是一本令人读来津津有味的书籍■◆。
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不单单把好书列出来写一段推荐语◆■■,我们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阅读效率允许的范围内,对读者们关注的或刚刚出版的书籍给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书的内容非常精彩,我们会不遗余力地给出推荐◆◆★■◆◆,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与其关注度不符,我们也将会在参考意见中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我们对某本书的态度◆◆■★,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推荐指数”,类似豆瓣评分★◆。
既然是随笔,这本小书的议题多是发散式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纠纷调解,人情往来,基层选举、乃至农村自杀案例研究都有涉及。议题的设置能看出作者的学术功底,也能吸引一般读者的兴趣◆◆★。例如★■,其中一个议题讨论◆★■■◆◆:为什么南方农民不爱看《新闻联播》?作者先从经验出发,转而讨论中国南北村庄基于不同历史而形成的村落整体感与主体感上的差异■◆■■■★,最后反映在南北农村社会在国家观念上的不同表现。当然◆◆■◆◆,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明显感觉到作者深受自身学术体系的影响■◆★,思考角度和主题仍然延续《乡土中国》、《新乡土中国》等前辈之作的脉络◆■★■◆◆。
这是一本青年学者关于中国农村的学术随笔◆★■,作者杨华所在的研究团队常被学界称为■◆◆■★◆“华中乡土派★◆■■”,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以深入的田野调查来研究农村社会及其转型过程。虽然副标题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写作的切口非常小◆◆■■,行文采用“一事一议”的风格,多以现象观察入手◆■■,进而分析背后的社会结构成因,不会对非专业读者产生阅读上的障碍■◆■,语言上比较随性◆★,是一本大众向读物。
当然,任何阅读的判断都是个人的,我们的意见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见,但它们一定是真诚的。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南(毕竟◆■■,这个事情可能还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风险)。如果你有比较犹豫的、想要知道我们态度的新书,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也将尽快给出自己的看法。
草间弥生如今已成为艺术界如雷贯耳的名字,但大多数人对她的理解也不过是那些跃动的波点和魔幻的南瓜。对于草间弥生本人的艺术观念和人生经历,我们一直没有足够的关注。这本《无限的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入口,去窥探艺术家作品背后的鲜活的人生■■。说是自传,其实也完全可以当成一本散文集来读。你可以从任何一篇读起,每一篇都有一个自成一体的逻辑和令人会心一笑的瞬间。我们在其中可以读到草间弥生如何思考她的创作观念,如何去反刍日本作为一种文化身份带给她的影响,以及一些对她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艺术家。
该书由11篇小说组成,可能为了更好地表达现实,作者有许多天马行空的超现实或科幻的“脑洞”,但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书里现实主义的《螺丝起子》和《破茧》。这或许是当代青年作家的某一个面向,比如郝景芳也会写一些边界非常模糊的非典型科幻。此外,我认为作者小说中的超现实部分更多来源于电影的传统,而不是文学◆◆★,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