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O3的月◆◆◆★■、季、年等均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将其浓度值分成3个区间■◆◆:相对低值区(256~266DU)、相对中值区(266~274DU)和相对高值区(274~288DU)。图4为福建省近10年月均O3浓度空间分布◆■。总体上看★◆★■,7~12月的O3浓度总体偏高★■■★,高值区范围较广★■★★■★,特别是9~11月基本都处于高值区。7~12月O3浓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的特征要比1~6月更加明显★◆■◆■★;2~4月的O3浓度很明显为全年最低月份,基本都处于低值区;9~11月为全年浓度最高月份,这与前述季节时序变化基本相吻合,也进一步体现了季节性变化的规律。
图5为福建省近10年O3浓度季均值空间分布。季均值空间分布变化有着明显特征★★◆■★:春季O3浓度最低◆■◆★,全省O3分布以相对低值区为主◆◆◆◆■■;夏季O3主要分布为相对中值区★■■◆■,相对于春季,O3浓度值有所升高;秋季O3分布均处于相对高值区★■■,是四季中O3浓度值最高季节;相比秋季◆◆★,冬季O3浓度有所下降★■★■■◆,与夏季的O3浓度较为相似,也是主要集中在相对中值区■◆★★◆★。秋夏季的纬度变化特征比春冬季相对更加明显。
O 3 数据来自美国宇航局AURA卫星OMI的Level3数据产品(下载于NASA官方网站)。 OMI在太阳同轴轨道上观测★★◆■■◆,每天扫视地球一次,获取的数据格式为He5(HDF文件)★★,利用HDFView软件进行读取、可视化和分析■◆,获得O3总量数据集。 利用MATLAB软件将描绘O 3 总量的数据提取并以TIFF格式进行存储。针对TIFF格式数据■◆■■,采用ArcGIS 10■★◆.8 Desktop软件进行处理、统计与分析■◆■★,并结合使用Spyder软件的Arcpy编程语言对O 3 数据进行批处理(近10年的日数据)。由于OMI传感器自身和大气状况影响,其O 3 数据产品出现信息丢失现象,若使用直接平均方法会导致年、季和月等的均值产生偏离■■◆◆★。本研究采用克里金(Kriging)插值法,其利用已知点数据进行未知区域的估计,得到的估计值与实际数值的差异较小,对整个区域的多用途统计分析非常有益◆■◆★。为保证插值数据的准确性,通过目视判读,剔除完整度小于80%的TIFF图像◆■★■,以减小对后续处理结果的影响。O 3 数据总体处理过程为:掩膜TIFF图至研究区域大小,栅格计算器去除异常值,目视判读筛选图像◆◆★★,将数据统一到地理投影中,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图像像元统计和格式转换等处理,最后根据福建省区划边界掩膜提取研究区全域O 3 数据★◆◆。
近年来对于福建省区域大气O3污染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地面监测手段,而针对大气污染遥感★■,特别是O3遥感解析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如徐芯蓓等利用地面观测数据◆◆★■◆,分析2017年厦门金砖会晤期间人为减排和气象条件变化对O3污染特征的影响;王宏等利用福建省O3小时浓度观测数据,分析O3时空分布规律及其超标的天气成因,利用ONI指数资料与近地面O3浓度数据■★,研究福建省不同城市O3的Z指数与海温距平指数的相关性;宋佳颖等基于OMI数据,对2005—2018东南沿海5省大气O3柱浓度数据进行提取分析■■★◆■,探讨了O3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但扬彬等基于OMI数据,利用O3敏感性指示剂法研究了福建省及其9地市在疫情影响下的不同时间阶段O3敏感性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本研究尝试利用OMI反演的O3数据(O3柱总量,文中简称O3或O3浓度),运用空间信息技术(GIS★◆◆■★、RS)和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福建省2011—2020近10年的O3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
图7为福建省2011—2020年O3浓度总体空间分布。总体上看O3浓度分布差异较为明显,呈现出从北向南逐渐降低的分布规律,与东南沿海O3浓度空间变化趋势基本吻合。从数值上来看,O3浓度数值差异并不大(267.12~272.99DU)◆■■■★,均处于相对中值区;浓度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宁德市◆■■■★、南平市以及福州市的北部,浓度较低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漳州市■■◆◆◆,厦门市,以及龙岩和泉州的南部),最大值与最小值仅相差5★■★■★■.87DU。在同纬度上◆■★◆,沿海区域O3浓度要比内陆区域O3浓度高些★■◆◆,但这种差异并不显著。
式中,rxy表示x与y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其值介于-1与1之间;xi表示第i月/年O 3 浓度均值(DU)■★★★,yi表示第i月/年的降水、气温■★、植被覆盖指数★■;x表示O 3 浓度的各月/年均值■◆★★★,y表示降水、气温、植被覆盖指数的各月/年均值;i为样本量,以月计算时i=120,以年计算时i=10。
年均O3浓度情况如图3。近10年年均值变化不大■◆■★◆,总体保持稳定◆★★■■◆,维持在265.18~275■■■■◆.09DU间小幅度波动。在2013和2016年出现低值,在2014和2018年出现高值◆■;2011—2013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13年降到265■■■◆◆.18DU,为近10年内最低,2014年相比较2013年呈现陡坡式升高,均值提高约10DU■★■★■,达到275.09DU,为近10年内最高;在2014—2016年间★★■★◆,均值再次下降■★◆,从2017年开始,均值再次回升★◆★,增长在2018年达到高值,在2019—2020年间则上下波动不大◆★■★◆■。近10年总均值为270.19DU★■,低于该值的年份为2013、2015、2016■■、2017、2019年,呈现年份时序围绕总均值上下较均匀分布状态。各年份最低值的变化与平均值的变化相似★■★,最高值的变化则相对更加平缓。根据福建省发布的空气质量状况,O3从2015年开始■★★◆■★,逐渐成为各市首要污染物,由于福建省对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视,且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由此近10年间其O3浓度起伏相对较小。
1)在时序变化上★■,O3月均值在4月份为最低值260◆■★.10DU,10月份达最高值283★★◆.97DU,月际总体呈波浪形变化趋势◆◆★■★■;季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和春季,秋季明显高于其他3个季节,秋季和冬季变化比较平稳,春季和夏季有较明显波动;年均值变化不大★■★★■■,总体保持稳定,波动范围为265.18~275★◆.09DU,最低年均值出现在2013年,最高年均值出现在2014年■◆◆;近10年O3总均值为270.19DU■★◆■■。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与广东★◆■■★、江西、浙江等省相邻★■,东南侧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陆域介于北纬23°33′~28°20′、东经115°50′~120°40′◆★◆◆■,陆地总面积12.4万km2,2020年末常住人口为4154万人。福建省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气候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区域差异较大,受地形与季风环流的影响,闽东南沿海地区属南亚热带气候◆■◆,而闽东北、闽西和闽北则属中亚热带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mm,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省份之一◆■★■■。森林覆盖率66.8%◆★★■★◆,连续42年居全国第1。202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3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3%。根据福建省环境状况公报(2011—2020年)的数据表明,2015和2016年全省9个设区市中仅龙岩市首要污染物为O 3 ★■■,2017年则除厦门市和漳州市外,其余7个市均为O 3 , 2018—2020年连续3年全省9市的首要污染物则均为O3 。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工业活动增加,臭氧(O3)污染已成为了一种普遍而又很难解决的大气污染◆★■。本研究基于臭氧探测仪(OMI)的臭氧数据,运用空间信息技术(GIS、RS)和皮尔森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福建省2011—2020年臭氧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
OMI数据应用于大气环境污染研究,具有较好实用价值★◆★◆,但其存在一些数据缺失★★■★■◆,导致数据并非十分完整,使得本研究受到一定限制,可考虑进一步利用更完善的插值方法◆■◆★,辅与多源遥感数据进行补充,并与地面观测数据进行校验■◆◆■◆★,提高数据精度◆■★■。由于长时间序列数据处理量大,如何利用效率更高且人为干预更少的批处理方法也是值得思考的。由于O3影响因素众多且相互作用过程复杂,可综合更多影响因子进行更加深入的相关性数值模式研究■■,以探究更全面的O3影响机理。
季均O3浓度情况如图2。四季O3浓度随年份总体上变化不大★■,整体上呈现出从大到小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且秋季明显高于其他3个季节,这与O3浓度月均值变化规律一致。四季O3浓度走势较为相似,秋冬季的变化比较平稳,春夏季有明显的上下浮动★★◆★,在各别年份出现了波动★■,如夏季在2014—2015年出现较大幅度下降◆★★■,2014和2015年分别为近10年最高值和最低值;春季在2018—2019年也出现明显下降,在2018和2019年分别为近10年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秋季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011和2016年■■★◆;冬季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在2020和2016年■◆◆★。总体上看,季均O3浓度在2013—2014年明显增长,2014—2015年明显下降,可能与2015年为“十二五”最后1年,全国各地环保政策落实到位■◆,O3污染防治成效较为显著有关。
近10年福建省月均O3浓度情况如图1。O3浓度月均值呈先小幅度减小,后明显增加,在10月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小的态势★◆■★,总体呈现出正弦曲线.97DU,从4月开始持续上升◆★◆■■,直至10月达到最高,从11月开始递减,直至次年4月浓度降到最低◆★■;8月到9月出现了全年的最大增幅8.40DU,11月到12月出现了全年最大降幅9.42DU■◆◆◆◆。根据常用季节划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可知春季O3浓度最低◆★■◆,秋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冬季比夏季要略低一些。
皮尔森(Pearson)相关分析系数是基于2组随机数据之间线性相关程度指数,其变化数值范围在[-1,1]之间,大于零时呈正相关性,小于零时为负相关◆■◆★。2列数据之间相关性趋势大小由相关系数绝对值数值来体现,绝对值越高相关性越强,线性趋势越明显,相关系数越接近0,则线性相关性越弱。通常取绝对值后,规定0~0.3为弱相关,0.3~0.5为较弱相关◆◆★◆★,0◆■■◆★★.5~0.8为较强相关,大于0.8为强相关。本文根据福建省O3浓度数据,分析其与NDVI◆★◆■★、降水和气温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其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气象要素在O3的产生◆◆、沉降、传输和稀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气温升高会加速光化学反应速率,导致O3浓度升高;在阴天降水时,由于云层厚度增加,吸收更多紫外线光化学链式反应发生,进而减少O3生成;而且水和水蒸气本身也会吸收一定O3,降低O3浓度■■◆。由此,本研究着重从温度和降水2方面研究其对O3浓度的影响。
图6为福建省 2011—2020年O3浓度年均值空间分布。由图6可知O3浓度各年间存在一定差异■★■,如2011、2012■◆★★◆、2014、2018年总体浓度值偏高★◆★,主要集中在相对高值区;而2013、2016年总体浓度值偏低,主要集中在相对低值区◆◆★;2015、2017、2019◆★◆■、2020年则较多出现相对中值区。10年间福建省O3浓度年均值处于 260~277DU之间■◆◆◆★,在空间分布上整体相对稳定,浓度高值主要分布在宁德市和南平市的北部,浓度低值主要出现在漳州市南部★◆■■◆,与季节性空间分布特征相似◆■,较明显地呈现出各年份以南北走向并随纬度降低而浓度也降低态势。
图8为近10年福建省的平均气温、降水与O3浓度的空间相关情况。在利用皮尔森相关分析法进行O3■◆★◆■、气温和降水数据的相关性分析中(均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为更直观表达,将其相关性划分为4类:绝对值小于0.3为弱相关、0◆◆■★■.3~0.5为较弱相关★◆★、0■■.5~0.8为较强相关、大于0.8为强相关。从图9中可知降水、温度与O3浓度的相关性均表现为正负相关性并存■★◆,分布区域相对集中的态势★■:1)对于气温◆◆,弱正相关性和弱负相关性主要集中分布在福建省中部的东北—西南条带走向的区域■■◆;较弱正相关与弱正相关相邻且走向相似,主要分布在沿海区域(该现象与厦门市地面监测O3和温度的相关性相似较强正相关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的局部区域;较弱负相关集中分布在三明市、南平市西南部和龙岩市的东北部;较强负相关主要集中在南平市和龙岩市。总体上,正相关性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负相关性则主要分布在内陆城市,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的较强正相关逐渐变为较强负相关的特征。2)对于降水,全省大部分区域体现为负相关,弱正相关和较弱正相关主要分布在南平市、三明市、宁德市和福州市★◆◆★。强负相关和较强负相关主要分布在福建省西南部的龙岩市■★、漳州市★■◆◆、泉州市和厦门市等区域。
作者简介:施益强,集美大学港口与海岸工程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集美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厦门市绿色与智慧海岸工程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GIS与RS技术应用、大气环境遥感。
温度和降水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该数据集基于中国各地2400多个气象站的每日观测数据,通过数据收集、数学运算和空间插值得到的★■◆◆,该插值为采用样条平滑函数的多变量数据分析和插值工具(澳大利亚插值程序ANUSPLIN)。在处理数据时,需要将其除以10以转换为标准摄氏度和毫米,然后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重新投影和掩膜,用时间序列表示平均温度和降水数据,与O3浓度的空间尺度相对应;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来自于NASA的MODIS13A3遥感数据,其传感器为EOS-MODIS,空间分辨率为1km,时间分辨率为月。将所获取的NDVI数据导入MRT(MODIS Reprojection Tool)软件中利用批量处理脚本,进行数据统一投影◆◆,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图像像元统计和格式转换等处理■◆★■■■,最后根据福建省区划边界进行掩膜提取NDVI影像数据。
自2013年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国内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明显,空气中SO2、NO2★★■■◆■、PM10、PM2.5和CO浓度下降明显■◆◆◆,尤其是PM2■■■◆.5污染控制取得显著成效■◆,但臭氧(O3)污染却呈逐年加重趋势,其防控形势严峻。O3是一种微量气体■■◆★■,主要存在于对流层和平流层。平流层O3能防止高能量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这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是有益的。但对流层中高浓度O3却成为了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它会在城市地区造成光化学烟雾,对人类呼吸系统有很强刺激性,影响肺部功能,也会造成白内障等疾病,同时对作物产量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工业活动增加,O3污染已成为了一种普遍而又很难解决的大气污染。获取近地面O3污染最直接和准确的方法是利用现场监测■★◆◆■,但由于地面监测站点普遍较少和成本较高,且较难进行长时间连续的大范围监测◆★■。随着卫星遥感时空分辨率的提高,其具有经济性和公开性等优势,被越来越多应用于大气O3污染监测。当前基于卫星遥感的O3污染相关研究中★■★,主要围绕于O3遥感反演数据的可靠性、时空分布◆■■、污染过程◆■◆、源汇以及影响机理等方面。如Sousa等分析了马来西亚婆罗洲地区O3浓度变化特征,发现湿度对O3浓度变化有很大影响;David等利用臭氧探测仪(OMI)数据分析了印度大陆和海洋上空O3和NO2的时空分布★■★■◆;Hong等利用OMI估算了东亚大城市总O3浓度■★■★◆,结合地面监测数据得出大城市较低O3浓度通常出现在夏季;Ul-Haq等通过对O3影响因子进行关联性对比◆★■★,发现O3前体物种氮氧化物和挥发有机物对大气O3影响显著。Jin等和Chang等探究了北美和中国地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对大气中O3浓度的影响,并分析得出其在各自控制区的占比■★◆;陈雪萍利用2007—2017年OMI遥感数据分析了中国西部地区O3整体时空分布,并利用经纬度和地形讨论了O3总浓度分布原因;李菁等利用OMI和Ziemke数据集对南京市2008—2017年O3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反演和统计分析;李紫微等利用地面监测与遥感数据■◆★★,用神经网络★◆◆■、ELM和SVM预测和估计京津唐地区近地表O3浓度■■★★◆,并系统分析了时间特征、空间分布,以及影响因素与O3浓度关系◆◆;戚佩霓等根据多源遥感数据分析了中国区域O3■◆、NO2和SO2的时空特征;谢静晗等基于验证后的遥感数据,分析了中国1971—2020年O3总量不同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2)在空间变化上◆■◆★,月均值在7~12月基本分布于相对中高值区。1~6月则为相对中低值区,其随纬度变化的特征相对更加明显;季均值在春季基本为相对低值区◆★,夏冬季以相对中值区为主■◆,而秋季则为相对高值区,秋夏季纬度变化特征比春冬季更加显著;年均值在2013年和2016年处于相对低值区,而2011年◆◆★◆★、2012年■■、2014年、2018年则处于相对高值区◆■■★■;近10年总均值分布体现为北部高于南部,相对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宁德市、南平市及福州市的北部◆★,相对低值区主要在漳州市、厦门市及龙岩和泉州的南部,呈现南北走向随纬度降低而降低,东西走向沿海比内陆升高的总体态势★★◆★◆。
本研究基于OMI Level3的O3数据,利用ArcGIS、MATLAB和python等软件技术,分析福建省2011—2020年O3浓度时空特征及其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3)在影响因素相关性上,气温★■◆◆★、降水和O3均呈现正负相关性并存,分布区域相对集中的态势◆◆■■★★,正相关性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负相关性则主要分布在内陆城市,呈现沿海向内陆的较强正相关逐渐变为较强负相关的特征;对于降水,全省大部分区域表现为负相关;NDVI也呈现出正负相关性并存现象,但负相关性所占面积明显高于正相关性(仅占总面积的10■★.39%),整体上呈现出NDVI与O3浓度的较显著负相关性。
2、NDVI对O3的影响植被与O3的相互作用复杂■★■★◆◆,植被通过排放挥发性有机物影响O3生成,也可以通过叶片气孔的吸收参与O3沉降过程★■★◆。图9为福建省近10年平均NDVI及其与O3相关性的空间分布◆★■◆。与气象因子相似★★,NDVI与O3浓度也存在正相关性和负相关性,但相关性系数值域更广(P0.05,正相关最大值为0.87■■★,负相关最大值为-0★★★★.98)。由图9可知,正相关零星分布在部分区域,正相关性区域明显小于负相关性区域■■■◆◆,其体现了二者空间相关性总体负相关所占面积较大■■■★,正相关性区域仅占总面积的10◆■★◆■.39%,主要集中在宁德市、厦门市★■◆◆、福州市等区域,负相关性区域集中于漳州市、南平市◆■◆◆、泉州市★★★■◆★、三明市等。整体上呈现出NDVI与O3浓度值的较显著负相关性★◆◆■■,即植被指数NDVI越高★◆,O3浓度越低。O3和植被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O3挡住了太阳辐射紫外线,对植物起到了保护作用■■★■◆◆,而在对流层中,O3会破坏植物光合作用正常运行,植物覆盖也会对气温、降水等因素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O3浓度。在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等城市的沿海区域★■,人口较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NDVI相对较低■★◆★,且由于人类活动、工业活动较多,相较于内陆山区以及植被覆盖较高的区域,其O3浓度与植被的相关性较多表现为负相关。